7月9日,材料学院在知达楼B314会议室召开材料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论证会邀请南京理工大学杨毅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谢阿明教授、复旦大学赵彪研究员、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蒋杏国高工、江苏同力建材集团有限公司陈奔放高工担任论证专家。材料学院院长罗驹华、副院长刘超、王金山、各专业系主任、教科研办公室主任、教师代表参加了论证会。材料学院院长罗驹华主持会议。
罗驹华指出,当前学校正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着力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针对2025级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他强调,必须立足“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强化实践”的培养定位,以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产业关键技术的能力为核心,优化“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课程体系。他提出,要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企业真实课题进课堂、产业导师进团队,实现“研中学、学中研”的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同频共振。
论证会上,刘超对2025级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就修订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向专家征询意见。
与会专家结合学科前沿动态和行业人才需求,围绕培养目标定位、学科方向凝练、课程体系构建等关键环节展开深入研讨。专家们重点就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学科方向设置的科学性、课程大纲的可行性、课程内容与学科要求的匹配度、学时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实践环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建议指出研究生培养应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突出特色优势。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注重"理论支撑+实践强化+创新引领"的有机统一,既要夯实学科基础,又要加大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课程的比重,促进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针对实践环节,专家特别强调要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通过推动研究生参与企业核心技术攻关,切实提升其工程实践与科研创新能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将以此次论证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学科交叉+产教协同+创新赋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确保培养出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实践过硬、创新突出”。下一步,学院将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过程管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次论证会为学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